跳至內容

「瑪麗亞皇后」號戰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瑪麗亞皇后」號戰艦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
歷史
俄羅斯帝國
艦名 Императрица Мария
艦名出處 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
使用者 俄羅斯帝國海軍
建造者 尼古拉耶夫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動工日 1911年10月30日[a]
下水日 1913年10月19日
啟用 1915年6月10日
停用 1916年10月20日,殉爆沉沒
除籍日 1925年11月21日
結局 1926年開始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瑪麗亞皇后級戰艦
排水量 23,413長噸(23,789公噸)
全長 168米(551英尺2英寸)
全寬 27.43米(90英尺0英寸)
吃水 8.36米(27英尺5英寸)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速度 21(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 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速度可續航1,640海里(3,040公里;1,890英里)
乘員 1,213
武器裝備
裝甲
  • 水線裝甲帶:125—262.5毫米(4.92—10.33英寸)
  • 甲板:9—50毫米(0.35—1.97英寸)
  • 炮塔:250毫米(9.8英寸)
  • 炮座:250毫米(9.8英寸)
  • 指揮塔:300毫米(11.8英寸)

「瑪麗亞皇后」號戰艦(俄語:Императрица Мария[b]是三艘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俄羅斯帝國海軍瑪利亞皇后級無畏艦中的首艦。一戰期間,該艦隸屬於黑海艦隊,並在1915年掩護俄國海軍老式前無畏艦轟炸鄂圖曼帝國軍事設施。該艦曾多次與鄂圖曼帝國海軍輕巡洋艦「米迪利」號(原德意志帝國海軍「布雷斯勞」號)交火,但並未造成嚴重的損害。1916年末,該艦在塞瓦斯托波爾錨地因彈藥庫爆炸而沉沒,造成228名艦員喪生。之後該艦被打撈起來,但其狀態非常糟糕,不堪再用。在俄國內戰結束後的1926年,該艦最終被拆解

設計[編輯]

1915年6月24日,「瑪麗亞皇后」號停泊在錨地,該艦艦首上的結構是一個系泊吊杆,而不是船首斜桅

「瑪麗亞皇后」號水線長168米(551英尺2英寸),舷寬27.43米(90英尺0英寸),吃水深8.36米(27英尺5英寸)[2]。滿載時,該艦排水量為23,600長噸(23,979公噸),比設計排水量22,600長噸(22,963公噸)多出1,000長噸(1,016公噸)[2]。服役期間,該艦被證實前傾嚴重,導致前部炮廓大量進水[3]。為了補償前傾,前部炮塔的12英寸(305毫米)炮彈裝載量從每門100發減少到70發,130毫米(5.1英寸)炮彈量從每門245發減少到100發[4]。但這並未完全解決問題,而在進一步改善落實前,「瑪麗亞皇后」號就已經失事[4]

該艦裝備了四台從英國約翰·布朗公司進口的帕森斯式蒸汽渦輪機。它們的總設計功率為26,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但在海試中,通過使用20台三角形亞羅式混合燃燒鍋爐產生的蒸汽, 工作壓力為17.5標準大氣壓(1,770千帕斯卡;260磅力每平方英寸),產生33,200匹軸馬力(24,757千瓦特)功率。設計速度為21(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其最大煤炭容量為1,700長噸(1,727公噸),再加上500長噸(510公噸)的燃油,使其在最大速度下的航程達1,640海里(3,040公里;1,890英里)。艦上所有電力均由三台柯蒂斯360千瓦特(480匹馬力)主發電機和兩台200千瓦特(270匹馬力)的輔助單元產生。[5]

該艦的主武裝包括12門12英寸奧布霍夫1907型炮,安裝在艦船長度上分佈的四座三聯裝炮塔上。副武裝包括安裝在炮廓中的20門130毫米B7型1913年式炮。它們被分成兩組,從前炮塔到後煙囪每側各6門,剩餘的4門集中佈置在後炮塔周圍。該艦還配備了四門75毫米(3英寸)高射炮,每座炮塔的頂部各安裝一門。此外還裝備了4具17.7英寸(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每側前彈藥庫後方各安裝兩具。[6]

服役[編輯]

「瑪麗亞女皇」號以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皇后的名字命名[7],由俄羅斯帝國尼古拉耶夫魯蘇德造船廠建造。該艦於1911年10月30日與其姊妹艦「亞歷山大三世皇帝」號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號一起安放龍骨。但這僅是一場儀式性事件,因為其最終設計方案尚未確定,合同也未簽署。該艦於1913年10月19日下水,並於1915年7月13日抵達塞瓦斯托波爾,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完成了舾裝並進行了海試。10月1日,該艦加入黑海艦隊並掩護俄羅斯帝國海軍旗下老式的前無畏艦隊轟擊科茲魯、宗古爾達克卡拉德尼茲埃雷利的戰略目標。當月20日至22日,該艦隨同當舊式戰艦炮擊保加利亞的軍事目標,然後在10月27日獨自轟擊了瓦爾納。1916年4月4日,鄂圖曼帝國輕巡洋艦「米迪利」號與「瑪麗亞皇后」號遭遇,在對手逃離前,「瑪麗亞皇后」號曾數次險些命中目標。三個月後,由於攔截到的無線電信號,「瑪麗亞皇后」號與「葉卡捷琳娜二世」號從塞瓦斯托波爾出動,試圖攔截1916年7月4日從俄羅斯港口圖阿普謝返航的鄂圖曼戰鬥巡洋艦「嚴君塞利姆蘇丹」號。但「嚴君塞利姆蘇丹」號向北沿着保加利亞海岸線向博斯普魯斯海峽航行,成功避開了俄羅斯艦隊。「米迪利」號在7月21日在新羅西斯克港口佈設水雷,但俄軍再次攔截到的無線電信息,並試圖在「米迪利」號返回途中將其攔截。次日,「米迪利」號在追擊俄羅斯驅逐艦「幸福」號時,被引誘進入了「瑪麗亞皇后」號的火力射程。但「米迪利」號最終還是成功逃脫,僅受到些許擦傷。[8]

1919年打撈起來後的「瑪麗亞皇后」號艦體

1916年10月20日上午,當「瑪麗亞皇后」號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錨地時被發現艦首彈藥庫起火,但還沒來得及採取任何行動艦體就發生了爆炸[9]。然而,由機械工程師中尉伊格納季耶夫帶領的水手們設法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在爆炸發生之前就開閘放水淹沒了艦首彈藥庫。他們的行動可能阻止了一場災難性的爆炸,所有其他彈藥庫都被預防性地放水灌沒。在第一次爆炸約四十分鐘後,魚雷艙附近發生了第二次爆炸,破壞了其餘前艙壁的水密性。「瑪麗亞皇后」號開始艦首下沉並向右傾斜。幾分鐘後,該艦傾覆,228名水手全部遇難。隨後的調查確定,爆炸可能是硝化纖維素基推進劑分解導致自燃並最終引發火災。[10]

經過複雜的打撈行動,該船最終於1918年5月18日重新浮出水面,並於5月31日移入塞瓦斯托波爾北干船塢,當時艦體仍然處於翻覆狀態。隨後艦上的130毫米炮備拆除,但俄國革命內戰的混亂阻礙了進一步的修復工作。到了1923年,支撐艦體停放的木塊已經腐爛。同年,該艦被再次打撈起並擱淺在淺水區。1925年6月,該艦獲准報廢並於1925年11月21日正式除籍。但直到1926年該艦才被被重新浮起並移回干船塢。艦上的炮塔在傾覆時已經從掉落,後來被打撈上來。其中兩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塞瓦斯托波爾圍城戰期間用作第30號海岸防禦炮台以保衛城市。[11]

腳註[編輯]

註釋[編輯]

  1. ^ 本條目中使用的所有日期均為新曆
  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艦史》[1]

引文[編輯]

  1. ^ 日本海人社 (2010),第72頁.
  2. ^ 2.0 2.1 McLaughlin (2003),第228頁.
  3. ^ Budzbon (1985),第303頁.
  4. ^ 4.0 4.1 McLaughlin (2003),第237頁.
  5. ^ McLaughlin (2003),第229, 235–237頁.
  6. ^ McLaughlin (2003),第233–234頁.
  7. ^ Silverstone (1984),第377頁.
  8. ^ McLaughlin (2003),第231, 242, 304–306頁.
  9. ^ McLaughlin (2003),第306頁.
  10. ^ McLaughlin (2003),第242, 306–307頁.
  11. ^ McLaughlin (2003),第242, 310頁.

參考書目[編輯]

  • Brown, David K. & McCallum, Iain. Ammunition Explosions in World War I. Warship International. 2001,. XXXVIII (1): 58–69. ISSN 0043-0374. 
  • Budzbon, Przemysław. Gray, Randal , 編. Russ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291–325. ISBN 0-85177-245-5 (英語).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481-4 (英語).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英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战列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2-21]. ISBN 97875436642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