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𤫉(?—?),秦州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南宋將領。

王𤫉擔任中山府路馬步軍副總管,隨种師中在榆次與金軍交戰。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王𤫉、鄭建雄率麟州軍八千至開封府勤王,十一月十七日,王𤫉被任為樞密副都承旨,宋欽宗賜以白旗,上寫「忠勇」二字[1]。閏十一月二十三日,王𤫉被飛石所傷,腿流血,被扶下城牆[2]。開封城破後,王𤫉所部在汝州潁昌府一帶淪為盜賊,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二十四日,張邦昌任命王𤫉為四壁都巡檢使[3]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初一宋高宗以樞密副都承旨王𤫉為河東經制使。十二月廿四軍攻克汝州,入西京河南府(洛陽)。十二月廿五,金軍攻克華州十二月廿六,破潼關。河東經制使王𤫉自同州引兵逃亡蜀中[4]

金軍攻打關輔,史斌攻陷興州盧法原開關接納河東經制使王𤫉,王𤫉與盧法原同破史斌,收復興州[5]。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金軍攻打延安,溫州觀察使、知鳳翔府王𤫉率軍抵達興元府王庶至甘泉,而延安已陷落。王庶將軍隊交給王𤫉[6]。王𤫉率領兩軍在慶陽曲端召他,王𤫉不應。有人告發王𤫉過邠州時,軍士劫掠,曲端大怒,命統制官張中孚率兵召王𤫉,對張中孚說:「王𤫉不聽,則斬以來。」張中孚至慶陽,王𤫉已去,於是派兵邀擊,沒有追上而止[7]

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十八,御營前軍統制王𤫉為淮南招撫使。七月,苗傅劉正彥伏誅,王𤫉與靳賽交戰戰敗。閏八月十一,輔逵掠奪漣水軍,殺軍使郝璘,率眾歸降王𤫉。閏八月十五,高宗留右僕射杜充兼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前軍統制王𤫉、劉光世韓世忠諸將隸屬於他,韓世忠為浙西置使守鎮江府,劉光世為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並受杜充節制[8]十一月十八,金人攻打建康府,攻克溧水。十一月十九,攻克太平州[9]

十一月二十,金人攻打採石,杜充遣都統制陳淬率中軍、戚方率前軍、王𤫉率後軍,在馬家渡與金軍交戰,岳飛也參加戰鬥。陳淬說:「金軍雖多,但止有二十艘船,一艘不過五十人,每至不過千人。我們伏兵在葭蘆翳薈間,等他渡河一部分就擒獲一部分,前後不相知,渡河完畢,當全部擒獲。」[10]杜充不從,金兵攻打板橋,王𤫉率軍先逃,陳淬戰敗陣亡,只有岳飛力戰[11]

金軍兵臨長江趙鼎擔任御史中丞。請督王𤫉進軍宣州,周望分軍出廣德軍,劉光世渡江駐蘄州黃州[12]。建炎四年(1130年),詔:「神武義軍統制王𤫉下閱到第三等軍兵一千六百六十人,填廂禁軍,其不任披帶者,分填嚴州新禁軍。」[13]六月初五,王𤫉派遣統領林閏等在東陽縣追襲楊勍,戰敗,裨將李在戰死。七月,宋高宗命王𤫉部兵屯守信州。九月,李成派遣馬進圍江州呂頤浩入見,請增兵,高宗命王𤫉、巨師古、顏孝恭率兵隸屬於呂頤浩,分屯境內[14]十月初三,高宗命楊惟忠、王𤫉討李成。十一月,高宗命王𤫉率部兵萬人速援呂頤浩。

紹興元年(1131年)正月十九,呂頤浩派遣王𤫉、崔增在湖口擊賊,獲勝。呂頤浩及楊惟忠引兵至江州。二月十七,高宗命王𤫉、張俊掎角討捕馬進等游寇。二月廿二孔彥舟、呂頤浩、張俊會兵討李成。三月初一,呂頤浩派遣崔增、王𤫉合兵在湖口與李成交戰,大勝。九月初一,張琪之黨李捧攻打宣州,守臣李彥卿、韓世清將其擊退。以王𤫉知池州,楊惟忠知江州,併兼管內安撫使,率部兵赴任。九月初七,張琪攻克宣州後撤退。九月初八,命王𤫉討張琪[15]

紹興二年(1132年)二月,以吏部尚書李光為淮西招撫使,王𤫉為副使。紹興三年六月十一,命王𤫉率諸軍討楊太。七月,王𤫉率領水師從行在出發。九月,以劉光世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韓世忠為鎮江建康府、淮南東路宣撫使,置司鎮江府;王𤫉為荊南府、岳州鄂州潭州鼎州澧州黃州漢陽軍制置使,置司鄂州;岳飛為江南西路舒州蘄州制置使,置司江州;主管殿前司郭仲荀明州,兼沿海制置使,神武中軍統制楊沂中兼權殿前司。楊沂中將中軍總宿衛,江東劉光世、淮東韓世忠、湖北嶽飛、湖南王𤫉四軍共十九萬一千六百人[16]。十月,催促王𤫉進兵,王𤫉在鼎口與楊太交戰,戰敗。十一月,王𤫉自鼎州率兵回到鄂州,留統領王渥等四軍歸屬程昌寓節制。

紹興四年(1134年)八月,王𤫉以討伐楊太無功,降為光州觀察使。以岳飛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荊襄潭州制置使,代王𤫉討楊太。十月初九,高宗以王𤫉為建武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17]。紹興五年(1135年)閏二月廿三,王𤫉罷職。三月初一,以王𤫉貪縱不武,敗師誤國,降授濠州團練使[18]

王𤫉去世後,紹興十年(1140年)被追復為房州觀察使[19],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被追復為建武軍承宣使 [20]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五》
  2. ^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十九》
  3.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
  4. ^ 宋史》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5. ^ 《宋史》卷377 盧法原傳
  6. ^ 《宋史》卷372 王庶傳
  7. ^ 《宋史》卷369 曲端傳
  8. ^ 《宋史》卷447 忠義二 楊邦乂傳
  9. ^ 《宋史》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10. ^ 《宋史》卷452 忠義七 陳淬傳
  11. ^ 《宋史》卷365 岳飛傳
  12. ^ 《宋史》卷360 趙鼎傳
  13. ^ 《宋史》卷194 志第一百四十七 兵八
  14. ^ 《宋史》卷362 呂頤浩傳
  15. ^ 《宋史》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16. ^ 《宋史》卷187 志第一百四十 兵一(禁軍上)
  17. ^ 《宋史》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18. ^ 《宋史》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19.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20. ^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