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剩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剩女是對大齡單身女性的貶義稱呼。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認為「剩女」是指二十七歲以上的未婚女性。[1][2][3][4]「剩女」一詞主要在中國大陸被使用,但也在印度、北美、和亞洲其他地區被使用。[5]日本人將大齡未婚女子稱為「被男人扔掉的女人」,也將之稱為「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生於1970年代)、Stuck(被卡住了)。[6]網絡上一度流行着這樣的說法,25歲至28歲的未婚女性稱為「初級剩女」或是「剩鬥士」;28至32歲的未婚女性被稱為「中級剩女」或「必剩客」;32至35歲的未婚女性則被劃歸「高級剩女」的行列;35歲以上還未嫁的女性則被尊稱為「齊天大剩」,大齡單身女性們被貼上了種種年齡標籤,而有關「剩女」的形象並不止於此,在這一方面,新聞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的曝光不斷構建起社會公眾對「剩女」的形象認知。[7]

2007年,中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首次官方使用「剩女」一詞,用以代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8]此後,主流媒體廣泛使用「剩女」一詞;「剩女」在電視、雜誌、報紙、書籍中被廣泛討論,討論聚焦於「剩女」一詞的貶義含義和積極的重新定義。在2007年左右,支持中國政府的媒體早期支持使用「剩女」一詞;但兩年後,政府報紙對該詞彙的使用進行了批評。[9][10]

"剩女"的平行詞彙為「光棍」,用以代指未婚男性,因為男性不結婚便無法為家族譜系增加「樹枝」,後來詞義擴大,泛指一切男女單身人士。[11][12][13][14][15][16]

背景[編輯]

在中國,早婚、男性受到婚姻擠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現象。在當代中國的人口統計中,適婚年齡女性進入婚姻的比例實際高於男性。至2000年前左右,只有2%的30至34歲的女性未婚。相比之下,10%的同齡男性未婚。[17]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以性別選擇為目的的流產,使得中國的性別比例失調愈演愈烈。[2][3]自1979年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以來,出生的男性比女性多出約2千萬,大約每100名女嬰對應120名男嬰。到2020年,中國男性人口預計會比女性多出2400萬。[18]全球範圍內的平均數據是每103名男性對應107名女性。[19]

紐約時報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2007年推行了一項關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規章,為了解決緊要的性別比例失調現象,並稱其為「對社會穩定的威脅」。[20] 國務院還將「提升人口素質」定為其主要目標之一,並任命於1949年為「保障婦女權益」而成立的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來監督並解決這一問題。[20]

對於「剩女」一詞的來源暫時沒有定論,但是可靠來源顯示它大約於2006年進入主流使用中。[21]中國日報2011年報道,時尚雜誌中國版的主編徐巍創造了這個詞。中國日報還稱,這個詞最初先在上海被廣泛使用,然後才在全國範圍內流行開來。[22]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表了一份官方聲明,定義「剩女」一詞為「年齡超過27周歲的未婚女性」,並將此詞編入新華詞典[20] 在隨後的另一聲明中,教育部進一步定義此詞為因「對婚姻伴侶要求過高」而「找不到丈夫」的女性。[23] 據多方來源稱,政府曾要求全國婦聯出版多篇文章來污名化二十五至三十歲之間的未婚女性。[2][20][24]

2011年3月,在國際婦女節後不久,全國婦聯發表了一篇題為《剩女不值得同情》的文章。[20] 文中寫道:「長相靚麗的女孩子不需要太高的學歷照樣可以嫁入豪門,但長相普通和丑的女孩子則很難,所以,這樣的女孩子就希望能夠通過提高學歷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悲哀的是,她們不知道女人是越老越不值錢,等到自己拿到碩士、博士畢業證的時候,不料自己已經人老珠黃。」 [2] 全國婦聯的網站上曾有至少15篇含」剩女「一詞的文章,其中包括相親建議,但它們現在都已被移除。[2]

根據2016年由羊城晚報智慧信息研究中心、華南理工大學數據新聞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學心理學系聯合開展的《2016 中國城市「剩女」問題大數據研究報告》顯示:剩女群體中大學本科和碩士的比例較高。[25]

反「剩女」污名化[編輯]

現代漢語詞典拒收「剩女」這一詞[編輯]

2012年7月,「現代漢語詞典」發行第6版時拒絕收錄「剩女」這一新詞。[26] 該版修訂主持者指這涉及價值觀的判斷,並認為將適齡未婚者稱為「剩女」不夠尊重,因此拒絕收錄。[26]「現代漢語詞典」這一立場有異於中國國家語委會把「剩女」一詞納入為2006年年度新詞語[27] 的取態、亦與「新華詞典」在2007年把「剩女」一詞予以收錄[20]截然不同。

有相反意見指出詞典作為一部工具書,其規範性應該體現在對詞語的規範、科學和嚴謹的解釋上,收錄詞彙的目的是供人查閱詞彙的意義和內涵,只要詞彙是客觀存在的詞語並廣泛通用,無論某個詞語有著怎樣褒義還是貶義的意義亦應該收錄;[28] 惟該版修訂主持者仍表示「作為編纂者,我還有一點擔心。」並指有些詞一旦被收錄,它們將堂而皇之地進入普通話,在使用中會產生不良的社會效果;特別是一些反映社會陰暗面的詞,沒必要過早收入,過早聚焦;[29] 該修訂主持者對另一媒體表示「我們只是說目前不收錄,不代表永遠不收。」並指目前不收,是因為這個詞的內涵上存在不夠尊重,在潛台詞中帶有「沒人要」、「挑剩下」的鄙視意味,傾向表明得太明顯,我們不主張這樣的稱呼;不過,在5年、8年之後,它們如果更多地出現在群眾的生活交際中,我們會考慮將其收錄,同時我們也會在這類詞的解釋中加上我們的價值評判,加個括號,裡面寫上「含不尊重的意味」。[30]

媒體參與「剩女」去污名化[編輯]

「剩女」們展開了去污名化、並積極調用互聯網與媒體資源,開展了驕傲使用「剩女」一詞的運動。日本護膚品牌SK-II開展了名為#changedestiny (#改變命運)的全球行動,從而賦權被「剩女」偏見影響的女性。[31] SK-II的全球行動影片《她最後去了相親角》(又名《不為結婚而結婚,你的人生屬於你自己》)[32]講述了幾名中國女性27歲後因未婚而面對的挑戰。[33] 在採訪中,採訪對象講到她們被父母逼婚,邀請父母來相親角、看到她們的單人照,並回應:單身也可以活得很精彩。[34]「相親角」是中國父母為子女徵婚的場所,父母常常攜帶子女的數據,用來為他們打廣告,包括身高、體重、薪水、教育程度、性格等等。[33]

2020年,美國PBS電視台拍攝了《剩女》(Leftover Women)紀錄片。[35]《剩女》由以色列籍的Shosh Shlam和Hilla Medalia導演,圍繞三名中國女性(邱華梅、徐敏、蓋琪)展開。[35][36]據評論分析,該紀錄片展示了跨文化視野、和對「剩女」議題的理解,體現了「剩女」們「只是選擇了另一種幸福方式」、「不願被主流的『幸福模板』所捆綁。」[36]

社會反響[編輯]

當今中國社會的很多權威人士都曾公開表達他們對正在發展的女權運動的不滿。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馮鋼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歷史證明學術界不是女生的地盤」等言論。[37] 多益網絡是中國最大的網絡遊戲公司之一,其CEO徐波(徐宥箴)也曾稱「一個女人,若一生生孩子不足兩個,那麼無論她如何努力,都註定是不幸福的。」 [38] 這些言論都只是大眾對中國女權運動發展的聲討的冰山一角。

中國政府也站在崛起的女權運動的對立面。2015年的國際婦女節前夕,幾位女權活動家因宣傳反對公交性騷擾而被警方拘留。五位女性也因散發女權貼紙被公安機關拘留。此事後來被成為「女權五姐妹」事件。[39] [40] 2017年,當時最具網絡影響力的女權自媒體女權之聲被封號,具體原因不明。

蔡英文中華民國的第一位女性總統,也是一位63歲的「剩女」。她也曾因未婚而被批評。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曾稱她「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作為單身女政客,她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展,政治權術上則在戰略方向上考量少,戰術細節上考量多,短期目標所示到極致,長期目標則較少顧及。」 [41]

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女性自發形成了很多相互支持、共同抵抗婚育壓力的社交團體。一篇大西洋雜誌的文章稱這些社交團體的參與者超過千人。[42] Sandra Bao(白朵朵)是一家時尚雜誌的創辦者和編輯,她在上海創立的「剩態度」組織旨在支持未婚職業女性。她說,「父母給我們壓力,媒體給我們貼標籤,以及一群婚姻中介商大力呼籲單身是大問題,甚至有罪。」 [43]

參見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特刊】離婚,仍是大忌……. 商訊. 2022-10-28 [2024-06-25]. 
  2. ^ 2.0 2.1 2.2 2.3 2.4 Magistad, Mary Kay. BBC News - China's 'leftover women', unmarried at 27. BBC News (Beijing). 20 February 2013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0). 
  3. ^ 3.0 3.1 Simpson, Peter. The 'leftover' women: China defines official age for females being left on the shelf as 27. Mail Online. 21 February 2013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4. ^ Sebag-Montefiore, Clarissa. Rom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York Times. 21 August 2012 [2013-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5. ^ Lee, Deborah Jian; Sushima Subramanian. China's Educated Women Can't Find Eligible Men.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China). 17 October 2011 [31 Januar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6. ^ 为优质剩女正名:我们从来不愁嫁!. 2015-08-18 [2021-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3) (中文). 
  7. ^ 她,为什么“剩下”?——2016 中国城市“剩女”问题大数据研究报告 (PDF). [2021-01-05] (中文). 
  8. ^ 百度百科-剩女 (网络用语). [202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 (中文). 
  9. ^ Magistad, Mary Kay. The over-27s China calls 'leftover women'. 2013-02-21 [2019-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英國英語). 
  10. ^ Why women choose to stay out of wedlock. www.chinadaily.com.cn. [2019-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0). 
  11. ^ 中国“光棍节”性别失衡引关注.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中文). 
  12. ^ Asian demography: The flight from marriage. The Economist (Seoul and Taipei). 20 August 2011 [18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 
  13. ^ Schott, Ben. Leftover Ladies & 3S Women. The New York Times. 15 March 2010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8). 
  14. ^ Lin Qi. The Dating game by Jiangsu TV. China Daily. 2010-04-24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1). 
  15. ^ di Francesco Pietrobelli. Amore con appuntamento: delirio occidentale a Chinatown. L'Intellettuale Dissidente. 20 June 2017 [2017-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意大利語). 
  16. ^ Jiang, Quanbao; Feldman, Marcus W.; Li, Shuzhuo. Marriage Squeeze, Never-Married Proportion, and Mean Age at First Marriage in China.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14, 33 (2): 189–204. ISSN 0167-5923. JSTOR 43671595. PMC 3948615可免費查閱. PMID 24634556. doi:10.1007/s11113-013-9283-8. 
  17. ^ Ji, Yingchu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Leftover” Women in Shanghai.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5-07-29, 77 (5): 1057–1073. ISSN 0022-2445. doi:10.1111/jomf.12220. 
  18. ^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China’s Bachelors: When Men Outnumber Women. 17 October 2011 [30 Ma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19. ^ Wee, Sui-Lee; Li, Hui. In China, signs that one-child policy may be coming to an end. Reuters (Jiuquan, China). 21 January 2013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Fincher, Leta Hong. OP-ED CONTRIBUTOR; China's 'Leftover' Women. The New York Times. 12 October 2012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2). 
  21. ^ To, Sandy. China's Leftover Women: Late Marriage among Professional Women and its Consequences. Routledge. 2015. ISBN 9781317934189. 
  22. ^ Tian, Gan. A woman's way. China Daily. 13 March 2011 [7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23. ^ Simpson, Peter; De Lacey, Martha. 'Chinese men want wives who are easier to control': How China's high-flying single women are rejected because male suitors are intimidated by their successes. Mail Online. 28 February 2013 [29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4. ^ China stigmatises educated single women as 'leftovers'. The Independent. 25 February 2013 [7 April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3). 
  25. ^ 她,为什么“剩下”? ——2016 中国城市“剩女”问题大数据研究报告 (PDF). 
  26. ^ 26.0 26.1 新《現代漢語詞典》出版‧容宅女拒剩女. 世華媒體. 2012-07-16 [2024-06-25]. 
  27. ^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moe_1551/tnull_25472.html. 2007-08-17 [2024-06-26].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8. ^ 李先梓. 词典拒收剩女被指人文关怀 反对者称应秉持规范. 北京晨報. 2007-07-16 [2024-06-27] –透過央視網. 
  29. ^ 为何不收录“剩男剩女”——《现代汉语词典》修订主持者江蓝生回应社会争议. 中國文化報. [2024-06-27] –透過蘇州公共數字文化網. 
  30. ^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主持者:选词宁滞后,不超前. 南方日報. 2007-07-17 [2024-06-27] –透過中國新聞網. 
  31. ^ A Skin Care Brand Bravely Stood Up for China's 'Leftover' Women Unmarried After 25 – Adweek. www.adweek.com.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美國英語). 
  32. ^ SK-II:「不為結婚而結婚,妳的人生屬於妳自己」. [2020-05-30]. 
  33. ^ 33.0 33.1 SK-II, SK-II: Marriage Market Takeover (Please turn on subtitle), 2016-04-06 [2018-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34. ^ We're single, but not 'leftovers'. [2018-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9) (英語). 
  35. ^ 35.0 35.1 Leftover Women | Independent Lens | PBS. Independent Lens. [202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美國英語). 
  36. ^ 36.0 36.1 外国导演跟拍3名中国“剩女”,揭开上亿女性的辛酸:不结婚就是没人要?_邱华梅. www.sohu.com. [2020-05-30] (英語). 
  37. ^ Tone, Sixth. Sociologist Refuses to Apologize for Sexist Social Media Posts. Sixth Tone. 2017-10-24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英語). 
  38. ^ China Needs to Stop the Growing Gender Gap. Human Rights Watch. 2017-11-05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英語). 
  39. ^ On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China Muffles Women's Voices. Human Rights Watch. 2017-03-07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英語). 
  40. ^ Maizi, Li. I went to jail for handing out feminist stickers in China | Li Maizi. the Guardian. 2017-03-08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8) (英語). 
  41. ^ Ma, Alexandra. China Shames Taiwan's New Female President For Being Single. Huffington Post. 2016-05-25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5) (美國英語). 
  42. ^ Lee, Sushma Subramanian, Deborah Jian. For China's Educated Single Ladies, Finding Love Is Often a Struggle. The Atlantic. 2011-10-19 [2019-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美國英語). 
  43. ^ Times, Los Angeles. China's 'leftover women' face pressure to marry. Richmond Times-Dispatch. [2018-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