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弓三型防空飞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弓三型防空飞弹
2022年度国军精准飞弹演习射击中的天弓三型防空飞弹
类型防空飞弹
原产地 中华民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2015年至今
使用方 中华民国空军
生产历史
研发者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研发日期1996至2011年[1]
生产日期2015年至今
制造数量12套(标准型)
基本规格
重量870公斤[2]
长度5.49公尺[2]
直径0.4公尺

发动机固体燃料火箭
作战范围200公里[2]
射高标准型:45公里[3]
强弓一型:70公里
强弓二型:100公里[4]
速度7马赫[2]
制导系统中途导引阶段:惯性导引+雷达上链修正
终端导引阶段:主动雷达导引

天弓三型防空飞弹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中远程防空飞弹系统,定位类似于爱国者二型防空飞弹[5]天弓三可拦截定翼机巡航导弹反辐射飞弹短程弹道导弹[6],在中华民国空军中负责执行联合防空与飞弹防御任务。[7]

发展[编辑]

台湾海峡飞弹危机后,中华民国国军深感其反弹道飞弹能力不足,发展相关技术即成为首要目标。[8]为此,国防部参谋本部于1996年4月核定以5年39亿的预算进行反弹道飞弹系统的基础技术研发。1999年11月,负责研发防空飞弹的天弓计画室人员于例行记者会中向媒体表示“性能接近爱国者三型防空飞弹的反战术弹道飞弹系统(Anti-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 , ATBM)即将完成研发,长程预警雷达系统则可在2006年前完成研发”[9],首次试射与相关的测试工作则于2001年完成,整个计画也进入工程发展阶段。[1]

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后,中山科学研究院以“层系计画”为代号进行全系统构型的确认,并针对各项子系统进行性能最佳化以利量产。[1]研发人员在此阶段发现天弓一天弓二的“长白”相位阵列雷达体积过大、重量过重,且长白雷达的原始设计并未考虑反弹道飞弹的需求,需研发新型雷达以配合天弓三。为此,中科院先推出探测距离超过1,000公里的“长山”相位阵列雷达[10],后因固定阵地的生存性不高而改采机动部署的“机动型中程三维相列射控雷达”。由于此种雷达的功率与天线面积皆小于固定式雷达,其探测距离与同时接战目标数皆不如长白雷达。[9]

天弓三于2007年进行了首次拦截测试[1],飞弹本体也于同年十月的中华民国国庆日阅兵上正式对外公开。[11]作战测试评估(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 , OT&E)随后于2009年开始,由空军人员评估武器的性能与作战效益。天弓三在此阶段进行了多次单发射击(Shoot-Look-Shoot)与涟波射击(Ripple Fire)测试,拦截定翼机、巡弋飞弹等吸气式威胁(Air-Breathing Threat)与弹道飞弹,并验证系统的多目标同时接战能力。作战测评小组于2011年宣告“完成阶段性任务”[1],然而后续试射因弹头的寻标器无法启动而导致测试失败,量产计画也因需对飞弹系统进行修改而延后。[12]

2014年9月,中华民国国防部于民国104年度国防预算书中编列新台币748亿3,466万6千元的预算以在2015至2024年间量产12套天弓三型防空飞弹以替换老旧的鹰式防空飞弹系统[13],其中每套弓三的价格为爱国者三型的六分之一,维修成本为十一分之一。[14]由于国军对飞弹的需求逐步增加,中科院也于2018年开始兴建各式飞弹的量产厂房,使天弓三型防空飞弹的年产量由48枚提升至96枚。[15]

增程型:强弓[编辑]

2014年底,中科院人员在立法院外交与国防委员会的专案报告中提到代号为“强弓专案”的天弓三增程型研发计画[16],立法院也于2015年编列5年共70亿1,875万2千元的预算以研发射高70公里的新弹种。[17]此型弹于2020年起进行多次试射,拦截模拟短程弹道飞弹的天弓二B靶弹[18][19],空军也在2022年8月18日进行了强弓专案的初期作战测评(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 , IOT&E)[20],并于次年二月宣告射高70公里的“强弓一型”测试完成,后续将开始量产;射高100公里的“强弓二型”则须持续进行测试与评估。[4]

与标准型天弓三相比,强弓飞弹采用了台湾自制的新型微波功率放大器,飞弹鼻锥、弹体结构与推进系统也进行了更新。[4]由于拦截高度大幅提升,强弓飞弹采用两节式设计:第一节推进火箭将弹体推至平流层后脱离;第二节弹体上的侧向推力火箭使其可在稀薄的大气中进行机动[21],弹头的Ka波段寻标器也因平流层的水气较少而较不易受干扰。[17]

舰载型:海弓三[编辑]

随著军事科技的发展,原先担负防空任务的成功级巡防舰基隆级驱逐舰因采用单/双臂式飞弹发射器而导致接战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付饱和攻击。为此,中华民国海军决定开发可由垂直发射系统发射的舰射型天弓三防空飞弹以装备新一代巡防舰。[22]与天弓三型相比,海弓三因需装入中科院研发的垂直发射系统中而改用折叠式尾翼,并采用后端环形点火器以提升弹体的装药率。[23]

海弓三型防空飞弹最早在2016年12月于屏东县的中科院九鹏基地完成试射[24],后于2018年被装上高雄号装备测试舰进行进一步的测试[25],并分别于2020年与2023年完成与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华阳垂直发射系统的整合。[26][27]然而原订装载海弓三的“震海计画”新一代飞弹巡防舰被放弃,使用华阳垂直发射系统的轻型巡防舰与升级后的康定级巡防舰则因雷达与舰体大小的原因而无法装载,故已通过作战测评的海弓三仍需等待重新设计后的新一代飞弹巡防舰才能服役。[28]

天弓三飞弹系统[编辑]

天弓三型防空飞弹系统包含相位阵列雷达、战术指挥中心、通信中继车、电源车与飞弹发射架等装备[29],其中战术指挥中心会由光纤网路或通信中继车接收上层指挥管制系统与相位阵列雷达的资讯,并控制发射架上的四联装弓二或弓三飞弹接战目标。[30]一套系统可同时追踪150个目标并接战24个目标[31],主要负责拦截吸气式威胁。[32]

相位阵列雷达[编辑]

天弓三型防空飞弹系统中的机动型中程三维相列射控雷达是台湾第一种自行研制的全相列雷达,即水平与垂直方向皆为电子扫描的雷达。[33]该雷达为S波段被动相位阵列(PESA)雷达[34],探测距离约400公里,搜索角度达120度,俯仰90度。[35]其主天线阵列共有3,488组相移器[36],并采用机动性较高且复杂性较低的空间馈电(Space-Fed array)设计。[37]由于机动型中程三维相列射控雷达可为飞弹提供双向资料链[30],天弓三型防空飞弹系统不需要独立的照明雷达进行末端归向。

除上述雷达系统外,天弓三型防空飞弹系统也可接入强弓专案中研发出的“长山”固定式主动相位阵列(AESA)雷达。[38]该雷达可为弓三系统提供早期预警资讯,使其具备完整的反弹道飞弹能力。[39]

中华民国空军已接收第一套长山雷达,目前部署于东台湾。[40]

图集[编辑]

另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天弓三型地對空武器系統.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2. ^ 2.0 2.1 2.2 2.3 王烱华. 避免重蹈雄三誤射 天弓三型防呆裝置首曝光. 苹果新闻网. 2019-06-18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3. ^ Alan Chen. 增程版天弓三型飛彈射高 70 公里,中科院「強弓專案」完成作戰測試. TechNews科技新报. 2023-04-28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4. ^ 4.0 4.1 4.2 罗添斌. 射高70公里「強弓」飛彈通過戰測 國防部:空軍啟動量產規劃. 自由时报. 2023-04-28 [2023-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8). 
  5. ^ Fisher, Richard; Hardy, James. Paris Air Show 2015: Taiwan showcases missile technology in first appearance in 12 years. 詹氏资讯集团. 2015-06-17 [2024-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8). 
  6. ^ 陈美华; 王怡仁; 陈伟弘. 「以院為家、以自主國防為職志」的工程師—專訪天弓計畫前主持人趙燿銘博士. 新新季刊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17-10-01, 45 (4): 4-12. 
  7. ^ 刘丽荣. 斥資748億 軍方採購天弓三型飛彈. 中央通讯社. 2014-08-29 [202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8. ^ 台湾武器装备未来发展趋势. 国防在线.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9. ^ 9.0 9.1 高智阳. 中科院秘密武器 單元2 弓三現身 (PDF). 全球防卫杂志 (军事家—全球防卫杂志社). 2007-11-04, (279): 39-4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0-11). 
  10. ^ 铁军. 由媒體報導剖析新三彈:雄3超音速反艦飛彈、雄2E攻陸巡弋飛彈和ATBM. 全球防卫杂志 (军事家—全球防卫杂志社). 2005-06-10, (250): 40-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11. ^ 閱兵重現台北城 同慶操演慶雙十:2007年國慶日國防表演特報. 全球防卫杂志 (军事家—全球防卫杂志社). 2007-11-01, (279): 24-33. 
  12. ^ 吕炯昌. 天弓三型增程防空飛彈 試射失敗. NOWnews今日新闻. 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0). 
  13. ^ 吕昭隆. 國軍將採購12套天弓三飛彈. 中时新闻网. 2014-12-03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4. ^ 杨孟立. 天弓三vs.愛三 土洋價錢差6倍. 中时新闻网. 2020-07-11 [202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15.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 887 號 政府提案第 17650 號之 3 (PDF). 中华民国立法院. 2022-02-11 [2022-05-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4-27). 
  16. ^ 朱明. 中科院證實天弓三型增程 攔截中國導彈. 风传媒. 2014-12-29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17. ^ 17.0 17.1 朱明. 攔截軍機繞台及東風21型飛彈 弓三增程型飛彈完成驗證提早部署. 上报. 2018-09-10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8. ^ 戴志扬. 中科院疑試射「台版薩德」天弓三增程飛彈 大陸情報船現蹤. 中时新闻网. 2020-12-26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19. ^ 黄怡洁. 中科院今晚台東試射飛彈 外界研判應是驗證「強弓專案」. 上报. 2021-04-22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20.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 31 號 政府提案第 10034262 號 (PDF). 中华民国立法院. 2023-02-18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8-14). 
  21. ^ Flak聊军事. 強弓專案再驗證:台版「薩德」弓三增程版升空. UDN鸣人堂. 2020-04-28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22. ^ Flak聊军事. 海弓三飛彈垂射成功,填補海軍「抗飽和」戰術缺口. UDN鸣人堂. 2020-03-10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8). 
  23. ^ 後端環形點火器技術. 新新季刊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22, 50 (1): 208-209. 
  24. ^ 中科院艦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首度試射成功. 自由时报. 2016-12-31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25. ^ 朱明. 海弓三防空飛彈今年登上「高雄號」 首次進行海上垂直發射驗證. 上报. 2018-01-29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26. ^ 朱明. 迅聯專案防空第一階段測試完成! 海弓三飛彈首度完成MK41垂直發射系統海測. 上报. 2020-03-07 [202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5). 
  27. ^ 罗添斌. 海劍二、海弓三順利通過「華陽」垂發測試 海軍新艦獲戰力提升. 自由时报. 2023-08-23 [202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3). 
  28. ^ 罗添斌. 「華陽」垂發系統+海弓三通過測評 這原因卻讓中科院嘔死了. 自由时报. 2024-05-11 [202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1). 
  29. ^ 游太郎. 弓3進駐宜花東 反制共機擾台. 自由时报. 2019-01-06 [202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3). 
  30. ^ 30.0 30.1 天弓三型飛彈.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2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 
  31. ^ 宋兆文. 增程弓三、雲峰飛彈戰測 欣見國防戰力持續精進. ETtoday云论. 2021-01-07 [2022-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32. ^ 洪哲政. 台灣防空飛彈接戰愛三、弓三孰優先?專家給出答案. 联合新闻网. 2021-08-23 [2022-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33. ^ 孙嘉君. 專訪中科院前副院長 古錦安:國產相列雷達研發先鋒 (PDF). 台湾电磁产学联盟通讯 (台湾电磁产学联盟). 2022-07-01, (46): 30-34 [2023-02-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3-02-26). 
  34. ^ 古锦安. 回顧與展望—前副院長古錦安博士在本院服務三十九年紀要. 新新季刊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23-07-01, 51 (3): 4-15. 
  35. ^ 陈淑娥. 大型陣列天線之發展與應用 (PDF).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电子系统研究所. 2016-09-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7-08). 
  36. ^ 张凤鸣; 许宗铭; 张照和; 张益慎; 蔡陈毅. 被動相列雷達天線測試器開發與運用. 新新季刊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23-10, 51 (4): 224-228. 
  37. ^ 王豫平; 何智中; 许宗铭; 黄宏寿. 空間饋電式陶磁相列天線之研製. 新新季刊 (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 2009-07, 37 (3): 203-213. 
  38. ^ 洪哲政. 「長山」相列雷達復活 強化弓三獲導彈情資. 联合新闻网. 2023-02-13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8). 
  39. ^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 院總第 31 號 政府提案第 10036296 號 (PDF). 中华民国立法院. 2023-04-07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5-25). 
  40. ^ 洪哲政. 中科院強弓專案 雷達系統先上. 联合新闻网. 2023-08-14 [2024-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5).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飞弹
反舰飞弹 巡弋飞弹 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
雄风一 · 雄风二 · 雄风三 雄二E · 万剑 · 云峰 · 云峰二 青锋飞弹 · 天戟飞弹 天马飞弹
反战车飞弹 反辐射飞弹 空对空飞弹 防空飞弹
昆吾飞弹 天剑二A 天剑一 · 天剑二 天弓一 · 天弓二 · 天弓三 · 海弓三 · 捷羚 · 海剑羚 · 陆剑二 · 海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