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乌尔巴诺二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真福 教宗
乌尔巴诺二世
Beatus Urbanus PP. II
罗马主教
就任1088年3月12日
卸任1099年7月29日(在位11年139天)
前任教宗维笃三世
继任教宗巴斯加二世
个人资料
本名O do of Lagery
出生1042年
 法兰西王国马恩河畔沙蒂永,一说拉热里
逝世1099年7月29日
 神圣罗马帝国教宗国罗马
参见其他以“乌尔巴诺”为名号的教宗
乌尔巴诺二世
之教宗称号

提及称号 教宗阁下
交谈称号 教宗阁下
宗教称号 圣父
追封称号 真福

真福教宗乌尔班二世拉丁语Beatus Urbanus PP. II英语:Pope Urban II;1042年—1099年7月29日),又译乌尔巴诺二世,原名为拉热里的奥图(Odo of Lagery)。于法国马恩河畔沙蒂永出生,家族是1088年3月12日至1099年7月29日岀任教宗[1]曾担任兰斯副主教克吕尼隐修院修士以及院长、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罗马教皇(1088-1099年)、中世纪四大拉丁神父之一。作为罗马教皇的时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改革教会,老年时于罗马安然渡过余生。[2]

早年[编辑]

1042年出生于法国的马恩河畔沙蒂永[3],是当地贵族家庭的后裔。首于先1050年在兰斯主教的大教堂学校学习,后至苏瓦松求学,在1055—1067年担任兰斯教区助祭长。1070年离开兰斯,进入克吕尼隐修院做一名修士,钻研基督教理论,后来成为院长。[4]1079年乌尔班二世受到前任教皇格列哥里七世的赏识,被派到罗马教廷任职,1084年以教皇钦使出发德国对付对立教宗克勉三世

成为教宗[编辑]

乌尔班二世抵达神圣罗马帝国后,着手处理基督教教权与王权的内外矛盾问题。教权方面,将格利哥里七世所绝罚的主教全数革职;王权方面,击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克莱孟三世及其党羽。由于立下此功,乌尔班二世被任命为奥斯底亚的枢机主教,于1088年3月12日当选教皇[5]。刚上任的乌尔班二世并无掌握罗马实权,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克莱孟三世控制。随后乌尔班二世开始与教皇势力进行斗争,1089年在西西里王国诺曼军队的保护下,初次进入罗马,召开宗教会议,表示反对由王权任命神职,提出应由神职人员和教徒选出,是次抗争失败,黯然退出罗马城,流浪多年。流浪期间乌尔班二世利用诺曼人的支持,集结武力征讨克莱孟三世;另外联络帝国境内反对亨利四世的封建公侯,利用继位问题挑拨亨利四世的父子关系,使亨利之子康拉德在1093年背叛其父,在米兰自立为王且与教皇结盟。1096年,乌尔班二世成功击溃对手克莱孟三世,返回罗马后,在拉特兰宫召开宗教会议将敌对派系全部革除教籍[6]

由14世纪时所绘的乌尔巴诺二世

改革教权[编辑]

乌尔班二世在清除异己后,便积极推行改革,采用格列哥里七世克吕尼改革,但受到百般阻扰,先是法王腓力一世组织一批教会神职人员抵制乌尔班二世推行改革,后有英王威廉二世反对实施教会改革。乌尔班二世为成功推行新政,积极协助西班牙基督徒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领土,并签订协定,使他们成为教皇的臣民,确保能顺利推行新政。1095年意大利皮亚琴察宗教会议上通过了他的“改革法”,1099年罗马宗教会议上再次予以确认,改革教权顺利结束。

发动东征前的时代背景[编辑]

神职人员的堕落[编辑]

在西元 11 世纪以前的教廷生活十分糜烂,其中包括:神职被公开贩卖、神职人员娶妻纳妾、偷情养妇,甚至部分修女在修道院中公开卖淫,因此教廷声望低落。为了重振教廷权威,推行克吕尼运动。此一改革包括:禁止教士娶妻和偷养情妇、严格实行禁欲生活、 反对神职买卖,并开除那些以金钱获得资格的主教修道院院长的教籍。待乌尔班二世即位时,饥荒等恶劣的环境让人们对宗教产生依赖,教皇的威望也已经重新建立。[7]

武装朝圣的传统[编辑]

早在中古时期,欧洲人已有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例子。中古欧洲的人民已对“朝圣”感到熟悉且习以为常。当时著名的朝圣地点有西班牙西北角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使徒彼得保罗的埋骨圣地-罗马。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是西欧基督徒防守穆斯林的前哨站。因朝圣路上常有危险,不时会遇上穆斯林袭击,因此发展出“武装朝圣”的传统。因此,乌尔班二世欲发动特殊形式的“武装朝圣”。[8]

东西教会分裂与教宗受箝制[编辑]

长期以来,军事力量微弱的罗马教宗需依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保护。教宗良九世指派亨拜枢机等人到君士坦丁堡希腊教会协商,希望促成东西教会合一,以罗马教宗为共同领袖,确立教宗在泛欧基督教信仰上的至高领导权。然而,此举让拜占庭深感不安。最后双方不欢而散,互相将对方代表开除教籍,造成“东西教会大分裂”。乌尔班二世趁阿历克塞一世向西欧请求支援君士坦丁堡时,欲一展身手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以及完成融合东西教会的目标,同意出动援军,且将目标延伸到收复圣城耶路撒冷。[8]

收复塔拉戈纳[编辑]

科尔多瓦为都城的倭马亚王朝于1031年垮台,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分裂为数个小王国。随着十一世纪晚期基督徒侵扰加剧,这些小王国便向北非穆拉比特王朝统治者优素福·本·塔什芬求助。

从乌尔班二世担任教宗时,就极力支持收复塔拉戈纳。塔拉戈纳是个已遭废弃的城镇,位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之间。11世纪,支援伊比利亚人异教徒的战斗的外国骑士增多,同时伊比利亚半岛北方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与莱昂王国实现了联合。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夕,作为与东征部队的呼应,教宗乌尔班二世便鼓励这里的基督徒们收复塔拉戈纳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一世收复此地后,将该城当成“圣彼得之地”献给教宗。

乌尔班二世鼓励移民拓殖塔拉戈纳,命令该地的豪门大族重建该城“以示悔罪、以得赦罪”。同时建议欲赴耶路撒冷朝圣者,转而为塔拉戈纳的重建贡献心力、捐款。后来他得知加泰罗尼亚人打算参加十字军远征耶路撒冷时,命令其留在家乡,并向他们保证留在家乡同样能履行他们的十字军东征誓约,“因为从一地的穆斯林手中救出基督徒,却让另一地的基督徒受穆斯林暴虐统治与压迫,并非正道。”[5][9]

阐扬悔罪性战争[编辑]

九世纪起就曾有教宗发表上殉教之说,在正确心态下为攻打异教徒而战死的军人会得永生,教宗更保证会让战死者赦罪,以让人相信会得永生。这些教宗也找学者合理化基督徒的暴力行为,并且建立智库,而其成员为卡诺莎的玛蒂尔达的支持者构成。女伯爵玛蒂妲为支持激进改革的人士之一。这些尊崇玛蒂妲理念的学者把心力全放在重振并阐发希波的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暴力观。[5][9]

乌尔班二世亦将十字军东征、至耶路撒冷朝圣、苦行三者结合,呼吁十字军战士以从军打仗作为赎罪苦行。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之前的十年里,打仗等同于苦行的观念已传遍教宗的支持者。[5][9]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撰述教会法规学者沙特尔的伊沃,相信在攻打异教徒时身亡者会有好报。而且,教宗利奥九世提到1053年他兵败于诺曼人之手的奇维塔泰之役时,以“殉教”一词形容阵亡者,已让纯粹为了捍卫正义而死者,也有资格被封为殉教者。[5][9]

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宣布开战,并揭示两个鲜明的解放目标;一、使东方教会,尤其是耶路撒冷教会,摆脱穆斯林统治。二、解放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第一次十字军的发生,为积极想在泛欧建立绝对威权的“罗马教宗”与皈依伊斯兰、亟欲稳固自己在近东统治势力的“塞尔柱土耳其人”之间的冲突。[8]

召开克莱芒会议[编辑]

1095年9月,教皇乌尔班二世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在法国南部的克莱蒙费朗郊外召开了宗教会议,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院院长参加。乌尔班二世首次号召十字军东征,在演说中提到东方基督教兄弟的苦难及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罪行,但宗教观点并不足以打动所有人,因此,教宗在“天国”的幸福之外,再许诺给予参战者人间的利益,并要在场的人向不在场的人广为宣传。[10]

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编辑]

十字军

十字军正规军在约定的1096年8月开始向东进发。详情请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译名列表[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英语). 
  2. ^ Alfons, Becker. Papst Urban II. (1088-1099). 德国: Hiersemann. 1988. ISBN 9783777288024. 
  3. ^ Emmerson, Richard. Routledge Revivals: Key Figures in Medieval Europe. 英国: Routledge. 2019: 641. ISBN 9781138054141. 
  4. ^ McBrien, Richard. Lives of the Popes : The Pontiffs from St. Peter to John Paul II. 美国: HarperOne. 2000: 190. ISBN 9780060653040. 
  5. ^ 5.0 5.1 5.2 5.3 5.4 Riley-Smith, Jonathan. 十字軍戰爭全史. 台北: 马可孛罗出版社. 2020: 96–102. ISBN 9789578759985. 
  6. ^ Frankopan, Peter.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海南省:海南出版社,2019),頁43-46. 中国: 海南出版社. 2019: 43–46. ISBN 9787544388092. 
  7. ^ 锺佳育. 以上帝之名──聖城耶路撒冷中的刀光劍影 (PDF). 中学生网站小论文专区.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6) (中文). 
  8. ^ 8.0 8.1 8.2 花亦芬. 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被標籤化的歷史 (HTML). 2015-01-30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中文). 
  9. ^ 9.0 9.1 9.2 9.3 精选书摘. 《十字軍戰爭全史》:把基督徒暴力合理化為「贖罪」,是教宗烏爾班二世的最大成就.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20-02-11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中文(台湾)). 
  10. ^ 烏爾班二世演講之誘因. 教育大市集.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中文(台湾)). 


天主教会职衔
前任者:
维笃三世
罗马主教
教宗

1088年3月12日-1099年7月29日
继任者:
巴斯加二世